-
<正> 进入“八五”以来,冶金工业节能遇到生产结构暂时变化、增能因素增加等情况,节能率下降,各冶金企业应进一步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法规、条例,努力消化增能因素,切实把节能工作做好。
1992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杨树发,徐志强,牛泽群
<正> 1991年,钢铁工业在克服资金短缺、生产结构不利变化和外部条件制约等困难、取得了产量较大幅度增长,库存压缩、品种和质量都有改善的好成绩的同时,节能降耗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吨钢综合能耗继续降低,全年节能62万t标准煤1991年全国钢产量突破7000万t,达到7099.99万t,比上年增产465万t,增长了7%,其中系统内钢铁企业产量6718.32万t,比1990年增长了6.8%。1991年全国系统内钢铁工业总能耗为10355万t标煤,比1990年增加569万t标煤,增长了5.8%,小于钢的增产幅度,即增产少增能。
1992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高盛林
平炉年烧油量仍在80万t左右,冶金部根据国家油的资源情况和压缩烧油的政策,要求在增产的同时近年内每年要节油2万t。本文介绍了冶金部在武汉钢铁公司举办的《全国平炉炼钢节油研修班》关于进一步做好平炉节油工作的研究情况。
1992年04期 5-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汤元文,谭宗愈
地方钢铁企业的小高炉,其产生的高炉煤气除用来烧热风炉外,有很大部分都放散掉了。将这部分剩余高炉煤气用于发电,是节约能源,获得电力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举三得的事。四川省有16家企业总容积1720m~3的高炉配建了25套高炉煤气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4.65万kW,年发电能力约3亿kWh。本文从能源管理角度介绍了建设和管理好这些发电站的做法和体会。
1992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李贵波
近年来,我国煤焦油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t,为了从中提取出有利用价值的组分,必须对它进行加工分离.当前我国煤焦油加工不仅分散在小规模装置上进行,而且用了全常压连续蒸馏的生产工艺,致使平均能耗高达1.09~1.26GJ/t。本文探讨了实现集中加工和改进生产工艺两个节能途径的优点(节能20%,年经济效益2000万元)和实施方案。实现这一方案,其结果已经远远超出了节能范畴,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1992年04期 11-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孙久东
本文介绍了唐钢100m~3高炉在原燃料基础条件恶化的情况下,以技术进步和强化节能管理实现炼铁工序能耗逐年下降的做法。
1992年04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萧治彭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1990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的总能耗为1323万tce,整个有色金属工业的能耗约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1.8%。本文在介绍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能耗和行业能耗现状以后,对照部分产品能耗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讨论了采矿、选矿、铝冶炼等6个方面的节能途径。
1992年04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徐英第,王奎玉,郝玉福,苏俊林
本文针对各种复杂结构的炉墙,用迭代法建立了可用来计算带空气隙多层炉墙散热量的数学模型,对炉窑热平衡计算具有简单准确的实用价值。
1992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顾复康,杨国有,冯福林
本文介绍了济钢9、10号均热炉的技术改造情况,内容包括改造前炉坑存在问题的分析,炉体结构、煤气管道调节系统和供风系统的技术改造措施,以及改造收到的使用效果。
1992年04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李玺阜,陈如冈
太钢耐火公司硅砖隧道窑自1980年投产以来,一直存在烧成燃料消耗高(达849kgce/t成品),窑温不稳,砖的优级品率低(45%左右)的问题。本文叙述了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将供煤气燃烧用的一次空气由冷风改为抽引窑内冷却砖产生的900~950℃热风的方案、实施及效果。生产实践表明,用空压机抽引窑内热风作一次燃烧风的技术,使烧成煤耗降到了650kgce/t成品,优级品率升到了78.06%。
1992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朴树声
纯氧顶吹转炉煤气回收是重大的节能和环保措施。由于转炉煤气发生的断续性、毒性大和含尘多,致使很多企业的转炉煤气还未加以回收和利用。本文以鞍钢安全回收了转炉煤气的经验,分析了大部分企业转炉未回收煤气的原因.并阐述了为安全回收煤气应采取的措施。
1992年04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陈重立
本文通过对金属换热器现状的分析,指出今后十年中金属换热器的发展将出现一个新的质的飞跃,对金属换热器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评估,并第一次提出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累计计分法来考核衡量金属换热器的优劣。
1992年04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张先棹,高仲龙,吴懋林,温治
一般认为:用提高气流速度来强化对流传热,必然会导致流动阻损大幅度增加。它阻碍了高效低阻换热器的研制。通过理论分析得知,采用贴壁旋流技术.可以大范围地破碎和减簿附面层,从而可大大地提高对流传热系数,而压力损失却增加不多。据此,设计和制造了管状族流换热器。工业使用结果表明,其综合传热系数可高达50W/(m~2·℃)以上,而压力损失却只有几百个帕斯卡。
1992年04期 41-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庄惟琦
近年来,换热器的种类和形式有限大发展。本文介绍了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插件管状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其在轧钢加热炉上的使用效果。
1992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宋利明,王红,杨泽宽,王朋,程永铭
本文介绍了红外计算机辅助透视这一高新技术,推出双层、二维平板(内表面温度一定)部分几何形状未知的热传导反问题解法,并简述了数值实验方法及初步结果。
1992年04期 46-4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王立,倪学梓,冯旭,吴平
<正> 5.流化床与表面间传热的实验研究关于流化床与浸入表面间传热的最早的研究论文由Urie,Jolley和Mickley发表于1948~1949年。随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有关流化床传热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是,由于流化床传热机理的复杂性,以及实验设备、测量手段的不同,不同学者所得到的结果相差甚大,如对以下几项影响换热系数的因素的研究。
1992年04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Ф.Н.Солоп,孙宏斌
<正> 在苏联,黑色冶金是燃料的主要用户之一,但是其燃料的利用率却低于40%.在损失的热量中,约有30%是以低位热能而损失掉的.30~300℃的热流即属于低位热能,其上限温度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是:低于300℃的流质热能在水蒸气动力装置中,不可能经济地转变成机械能或电能.板轧车间用炉和耐火材料、铸造、烧结生产用炉和乾燥装置的烟气,动力锅炉、余热锅炉、特别是平炉余热锅炉的烟气,随工艺及动力设备冷却水带走的热量.
1992年04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谢占贵
<正> 西宁钢厂650轧钢车间的96m~2、118m~2两座推钢式连续加热炉是60年代前的设备,装备落后,加热能力低.能耗高。几年来我们以节能技术改造为中心,逢修必改,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造措施,提高了装备水平.(1 )改进炉体结构。为了增强加热能力,我们考察了同行业比较先进的加热炉,并结合实际.利用1989年2号炉大修的机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具体内容有:①炉体由原来的25.98m延长到31.78m,预热段加长了5.8m;②炉顶改为全辐射平顶结构;③降低护膛高度350mm;④均热段去掉“死炕”,采用压下式出料端结构;⑤封闭例炉门12个.炉子作了这些改造后,炉温平均提高了120℃,排烟温度降低了150℃,小时加热产量由原
1992年04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李文君
<正> 鞍钢第一薄板厂,现有4座加热炉和1座退火炉,燃料为重油,全年用量约1万t.为了节能降耗和增加经济效益,这5座炉窑在1985年全部上了管式换热器.但时隔不久,这几台换热器都出现了严重的堵塞,烟道也在很短时间内堵死。其结果是排烟阻力增大.炉尾溢火,风温逐渐降低,炉子供热能力降低,产品质量及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多方调查发现,堵塞的主要原因是重油生产厂家为防止生产设备腐蚀在油中加入了NaOH,而NaOH在该燃油燃烧后会生成连同烟气中的灰尘挂在换热器管壁上的Na_2O所至。为清除烟道和换热器的堵塞物,只好在炉子停炉检修时,让工人用铁钎去钎,即使如此,也只能清去表面的堵塞物,而不能彻
1992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梅新
<正> 作为联动系统供热的一个方式,在蒸汽需要量超过系统可能利用的潜热时,就采用补助加热系统。该系统由于依靠补热系统来进一步加热煤气透平的高温排气,使之增大蒸汽发生能力.所以在需要消耗大量蒸汽的造纸、化学等工业界可望有应用价值。该系统在只用煤气透平排气中的游离氧气来燃烧时,可以做到节能;另外,由于能够获得接近于1000℃的高温排气,所以在稍为增加一些废热锅炉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就能够发出大量的蒸汽。
1992年04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聂建南
<正> 合肥钢铁公司烧结车间的2台18m~2烧结机点火器原为高炉膛、大烧嘴(套简涡流式烧嘴)、能耗高、寿命短,直接影响烧结机作业率及烧结矿的产量和质量。1990年10月和12月该厂选用了长沙矿山设计研究院为宝钢引进的日本的点火技术,对两台烧结机点火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点火器炉膛低,烧嘴小(混合型旋流式烧嘴),且数量多,火焰集中,能耗低;炉衬采用高
1992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杨宗山
<正> 5.经验公式的应用为了检验上述诸经验公式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我们曾在试验炉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以及对若干座生产用轧钢加热炉进行了分析研究。下面分别介绍这些研究结果。(二)试验研究举例试验是在一座用轻质高铝砖砌成气密性很好的直通试验炉上进行的,试验炉简图如图11所示。炉底面积为2.43m×0.348m=0.846m~2。以城市煤气为燃料,在炉子的端头用一个扁平式烧嘴供热。炉子采用尾部上排烟,在炉尾的
1992年04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