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技术

  • 烟煤特性及其对喷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王振飞;张建良;李飞;徐润生;吕国明;王申洋;罗宁;

    烟煤挥发分高、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得烟煤用于高炉喷吹时受到较大限制。文章选取了山西建龙高炉喷吹的四种烟煤,分析了四种烟煤燃烧特性参数、爆炸性和可磨指数等,研究了烟煤粒度和比例对喷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煤中烟煤比例逐渐提升,混煤的着火点逐渐降低,爆炸性逐渐增强;增大烟煤煤粉的粒度能够有效减弱烟煤的爆炸性,是保证烟煤喷吹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国华能源烟煤和内蒙江化烟煤配比高于80%时,应合理控制煤粉的制粉、储运和喷吹系统的温度和氧含量以保障生产安全。

    2024年01期 v.43 3-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 烧结烟气CO治理现状及减排分析

    刘东辉;刘涛;孟超;

    文章分析了烧结点火和烧结过程中CO的生成行为,概述了烧结烟气CO的治理现状,重点对烧结烟气循环、料面喷吹蒸汽、富氧点火和烧结过程CO控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针对循环烟气在料面位置的选取,当循环混合烟气湿度大于8%、温度和氧含量较低时选烧结机尾;当水分在6.0%~8.0%、温度和氧含量较高时,选烧结机前部。基于降低烧结CO的烧结原燃料配矿结构优化和富氧点火、料面喷吹蒸汽的工艺参数优化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而在保障烧结矿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CO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024年01期 v.4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工艺节能

  • SPA-H钢低氧出钢的生产技术实践

    李超;于海岐;刘博;崔福祥;金百刚;苏小利;

    针对生产SPA-H钢冶炼中低氧控制出钢技术开展研究,分析了相关热力学理论及低氧出钢必要性,确定了SPA-H钢合理低氧范围应为(198~333)×10~(-6)。为实现低氧控制开展了技术改进,合理控制转炉终渣成分,合理排产,实行灵活的溅渣护炉措施;改进冶炼制度,采用“一批料”模式或留少量料模式,改进氧枪工作参数,降低平均枪位,优化枪位控制,保证低枪位拉碳时间,终点温度按照1 680℃控制,碳按照0.06%~0.11%控制;采用碳—氧修正模型、转炉质谱仪等辅助手段。改进后,平均终点氧含量降低,氧含量80%控制在选定合理范围,磷、硫、碳及锰含量控制水平均有提升。

    2024年01期 v.43 14-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热工理论

  • 高焦混合煤气重整制备高品质高炉喷吹还原气研究

    王兴;赵伟;冉泽洲;

    文章从热力学角度对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过程进行了探究,分析了涉及相关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化学平衡常数。研究了温度、压力、进料配比、水蒸气的加入量对CH_4转化率、CO_2转化率、积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CH_4与CO_2转化率增加,积碳率减少;随着压力增加,CH_4与CO_2转化率降低,积碳率增加;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可降低积碳率,此时CH_4与CO_2转化率仍然很高。重整过程的最佳反应条件为900℃、10~5 Pa、n(CH_4)∶n(CO_2)∶n(H_2O(g))=1∶1∶0.7,此时CH_4转化率为99%,CO_2转化率为96%,积碳率为0%。

    2024年01期 v.4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 挡水板结构对转炉氧枪喷头冷却效果的研究

    朱琳;刘启昌;刘广强;李俊男;王振西;

    明确氧枪喷头的表面温度以及氧枪喷头内的水冷特性对于改进氧枪的水冷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炉内的高温恶劣环境导致常规实验测定水冷效果困难。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对三种不同结构的挡水板建立模型,重点分析挡水板结构对喷头端面温度、水冷道内流场和冷却水换热量等影响。结果发现:挡水板包围喷孔且末端长度长于喷孔30 mm能够有效降低喷头端面的最高温度,减小端面高温区面积。采用文中方案III设计挡水板的换热量较方案I和方案II分别提高了25 040和7 060 kW。

    2024年01期 v.43 25-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炉窑热工

  • 石灰回转窑优化燃烧的分析与对策

    欧阳宇;关宏志;于浩;张志强;甄新刚;

    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和国家对环保管控力度趋严,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制定了降低或取缔煤粉燃料的使用,实现清洁燃烧的攻关目标。基于此,从调整石灰回转窑燃料结构方面着手,通过对回转窑燃烧器改造、煤气预热、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掺混少量天然气等措施,优化燃料的使用,减少转炉煤气放散损失,并达到了提升回灰窑产能、降低燃料成本、稳定煅烧工况及环保达标的目的。

    2024年01期 v.4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铁包烘烤器节能实践

    张建;魏继东;沙远洋;任晓彬;王洪璐;

    铁包烘烤器为长期保持较高的作业率,时刻具备大规模上线铁包的能力,使得每年用于烘烤器的焦炉煤气消耗极大。京唐公司分析了包括生产备包数量多、铁包烘烤制度不合适等导致铁包烘烤器能耗过高的原因。采取了动态轮换停用烘烤器、改变高炉出铁方式、调整铁包烘烤制度、合理调配在线周转包的包龄结构等针对性的措施。生产实践表明,所有的铁包趋向于均衡使用,不仅减轻了过度烘烤对铁包耐材造成的氧化破坏,而且有效地降低了11%的焦炉煤气消耗,节约成本518.1万元。

    2024年01期 v.43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燃烧技术

  • 干熄焦装置循环气体安全性的分析

    姜士敏;王欣悦;张安洋;毛旸;石巧囡;张晓光;

    干熄焦技术冷却红焦用的循环气体是由N_2、CO、H_2、CO_2、O_2等组分构成的混合型气体。在生产中,混合气体的可燃组分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或高温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基于ISO10156分析了干熄焦的循环气体的可燃性判别和爆炸极限计算方法,并对干熄焦安全生产中循环气体的可燃组分的浓度极限值进行计算。

    2024年01期 v.4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高烟气循环W型辐射管烧嘴研究

    徐家强;李明明;曾伟龙;高阳;

    为了提高热效率、优化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匀性及降低NO_x排放,文章设计了一款双行程换热高烟气循环W型辐射管烧嘴,并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得益双行程管式换热,空气预热温度在500℃以上,满负荷时预热温度可达755℃;设计的卷吸结构能够卷吸大量烟气,使助燃空气氧含量低至13.34%,辐射管表面最大温差小于120℃,NO_x排放低于53×10~(-6)。

    2024年01期 v.4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回收利用

  • 直用罩退炉烟气余热烘干脱脂冷轧板技术实践

    唐恩;刘红亮;张瑞;陶星伊;罗晓琴;

    针对罩式退火炉的高温烟气余热特点,提出了直用烟气余热烘干冷轧板技术。从烟尘特性入手分析烟气对冷轧板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烟气净化烘干工艺流程并确定了工艺参数。对工艺的经济性与节能效益进行分析,阐述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烟气净化后直用烘干冷轧板技术安全可靠,节能效果好,可有效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024年01期 v.4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动力节约

  • 提高转炉汽化系统寿命及效率的技术创新

    王林;刘婧;吴仕明;

    以转炉循环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将高压富裕能头用于启动或加速自然循环,实现系统的优化用能,达到系统节能兼顾尾部烟道长寿的双赢效果。研究分析前部烟道的结构缺陷,开发防大喷溅挂渣技术、随动密封装置等,使前部烟道寿命提高2 a以上,氮气消耗量降低约90%。开发应用了一系列高效节能核心动力设备,解决了汽化冷却系统蒸汽产量低、品质差的共性技术难题,使得吨钢产汽提高至100~130 kg,排污系统热损失减少50%,除氧器排汽热损失减少50%。

    2024年01期 v.4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测控技术

  • 飞灰含碳在线测量在660MW机组锅炉燃烧中应用

    张超;柳宁;绳鹏鹏;崔小军;

    针对失重法飞灰测碳装置在取样及测量方面的不足,利用防堵耐磨等技术提高飞灰测碳装置的测量精度和取样稳定性,并将装置应用于660 MW机组锅炉智慧燃烧系统中,通过精准飞灰含碳测量反映炉内燃烧状态,确保燃烧优化控制模型预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飞灰含碳实际值与预测值误差保持在较小范围内,最大误差不超过0.015%。优化燃烧系统后的现场运行结果表明,飞灰含碳量均值由2.1%降到1.5%,锅炉效率平均提高0.21%。

    2024年01期 v.4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环境保护

  • 新型高炉煤气干法脱硫技术在衡钢的应用

    王胜;耿云峰;周维汉;刘鹏;

    高炉煤气总硫含量约100~200 mg/m~3,燃烧后不能满足工业炉窑的环保排放限值要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在TRT后端设置羰基硫转化装置的新型高炉煤气干法脱硫技术,并在某钢铁公司应用。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高炉煤气含硫量小于5 mg/m~3,满足高炉煤气燃烧后直接达标排放的要求。

    2024年01期 v.4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转炉湿法除尘系统不粘丝网除雾特性研究

    刘恩东;包向军;张璐;徐俊超;黄静如;段毅;

    为了研究转炉湿法除尘系统的丝网除雾特性,搭建丝网除雾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气流速度下,含水量、丝网层数、丝网目数对不粘丝网的除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除雾效率先提高后降低,为避免产生二次夹带现象,转炉湿法除尘系统丝网中的气流速度应控制在3~4 m/s;丝网层数从2层增加至6层,除雾效率先提高后趋于平缓,层数为4层时,除雾效率可达95%;气流速度不变时,除雾效率随着含水量、丝网层数、丝网目数的增加而提高,泛液气速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2024年01期 v.43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 下载本期数据